随着国家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惠州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落实,惠州港“亿吨大港”建设和大亚湾世界级石化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惠州港区大项目建设如雨后春笋,深能源港务公司计划在绿洲岛建设7万吨级煤码头,预计2016年完工,设计吞吐量1500吨/年;华瀛公司在茫洲岛建设30万吨级油码头,预计2015年底完工,设计吞吐量2150万吨;国际集装箱码头已建成2个5万吨级泊位,设计吞吐量120万标箱。临港大型企业的迅猛发展为惠州局水上安全监管服务提出严峻挑战。
日前,广东局梁建伟局长在惠州视察调研时指出,惠州局要充分发挥海事专业优势主动融入大亚湾世界级石化基地和惠州港亿吨大港建设,敢于挑担子、负责任,针对惠州辖区水上安全监管特点,强化监管力度、提升服务质量,以服务型政府为要求,打造人民满意海事。惠州局迅速贯彻落实梁建伟局长讲话精神,牢牢抓住水上安全监管主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制定和出台6项举措,助力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
一、加强规律性研究 完善海上防污制度建设
针对惠州港区大型临港石化密布,港区油品和化学品等危险货物的运量逐年上升,大规模溢油污染的潜在可能性大幅攀升的特点。惠州局注重源头管理,加强规律性研究,积极制定《惠州港散装液体危险化学品船舶海事安全监管指南》和《惠州港大型油轮海事安全监管指南》(以下简称《两个指南》)推广实践工作方案;积极推动市政府颁布实施《惠州市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制定并完善《惠州海事局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反应预案》、递交《颁布<防止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上报稿)的请示》、组织编写《惠州市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大力推动地方政府加强水上污染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惠州市海上防污制度建设,提升水上安全与防污染监管能力。
二、构建立体化监管 提升水上应急监管水平
针对港区企业码头化学品船、油船等危险品船舶以及相关工程作业船舶的监管难题。惠州局积极吸《两个指南》的成果,探索构建“VTS、CCTV、AIS、VHF+现场监管+源头管理”的“4+2”立体化巡查监管体系。一是注重源头管理,深入推进《两个指南》实践应用工作,在应用实践过程中,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手册、标准化的监管操作表格和标准化的执法处理,提升对辖区危险品运输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监管能力;二是加强智慧海事建设,全面运行惠州VTS系统,完善大亚湾区海事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大亚湾区海上雷达溢油遥感监测系统的建设,建立覆盖大亚湾沿海的立体监管格局,加强VTS、AIS、CCTV、VHF等信息的综合利用,全面整合现有科技与信息化资源,充分运用AIS、CCTV以及内网船舶系统,科学选船,初步建立 “4+2”立体化巡查监管体系;三是结合辖区实际,制定细化188项安全监管措施。积极开展“打非治违”和“安全生产月”专项整治行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排查辖区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现场监管力度,提高现场检查频次,认真做好船舶的静态审批工作和船舶靠、离港检查工作;四是建立惠州市海上应急搜救反应机制,编制惠州市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日常管理工作,强化人员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做好预防和预警工作,提升应急处理水平。
三、联合地方政府 解决“三无”船舶碍航难题
针对辖区“三无”渔船、鱼排占用航道进行捕捞作业,严重影响过往船舶的航行安全问题。惠州局实行“巡航清理+联合执法+有效疏导”三结合的方式解决“三无”船舶占用航道问题。一是积极开展海上“三无”船舶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渔村、渔民的走访,积极做好安全宣传工作,摸底排查辖区“三无”船、自用船,加大辖区水域动态巡航、护航的强度,及时清除碍航船、物,确保水域通航顺畅;二是与海洋、渔政、边防等部门构建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与相关单位签订的《建立联勤联动机制 强化海域管理协议书》,加强各单位合作的力度和密度,形成联合执法合力,共同打击三无船舶碍航问题;三是积极推动区管委会石化区封闭管理的措施,并建议当地政府采取相应疏导措施,解决当地渔民生计等问题,从根本上逐步取缔“三无”船舶,解决三无船舶干扰和妨碍生产的问题。
四、简化审批程序 加强重点水工项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