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中国南北地理要道上的重要城市。襄阳上演过无数震撼天地的历史大剧,也是千百年来先民们生生不息的家园。这里凝结着岘山汉水豪情,集南北文化于一炉,融四方精华于一地。沧海桑田,尘嚣散尽,游走老街小巷,香樟树下散发着淡淡悠长的荆楚灵秀之韵。这是一座历久弥新的古城,品味祖先遗产,凭眺山川壮丽,天人合一,襄城今朝最美。
导语:襄城区是襄阳文化资源最集中的核心区。襄阳城古韵犹存,古隆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在襄城区遍布各地,登上虎头山,眺望山水之间的古城,别有一番滋味。无数古人都是在这里感慨天人之际,顿悟人生真谛,这是文化的魅力,也是旅游的魅力。
聚焦襄城 旅行大美 襄阳古城今昔
临汉门楼上看北街风貌,观汉江波涛。去巷子里的绿影壁、大成殿访古,在古城里时光就这么慢了下来。护城河边折戟沉沙,品味平和舒缓的城市风貌。沧桑古城,还看今朝。
地方学者考证,襄阳城的名字来源于襄水——现在人们称为南渠的那条不起眼的小河道。这是条曾经经常泛滥的河流。古人称河北、山南为阳,他们就把建在河北侧的城池称为襄阳。襄阳城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春秋。城址大体在汉江南岸和襄水北侧这一区域内。现在城内的荆州街一带是刘表时期的襄阳城位置,当时还是土坯城墙。
现在我们看到的襄阳城格局是明代初年奠定的。当时为了让城防更为巩固,将北墙紧邻江边。古城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周长7.3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左右。 现存的城墙基本还是明代墙体,外砌城砖,内为土夯。城墙高10米左右,宽5-15米不等。襄阳城有六座城门,明万历四年(1576年)知县万振孙题额:东门“阳春”,南门“文昌”,西门“西成”,大北门“拱宸”,小北门“临汉”,东长门“震华”;清顺治二年(1645年)知县董上治题额:东门“保厘东郊”,南门“化行南国”,西门“西土好音”,北门“北门锁钥”。各城门外设瓮城,加强防御能力。城墙四角突出的角台,有城墙上密布4000多个垛堞,下面有对外的射击孔。各城门上原有门楼,现仅存临汉门楼。原有题额也只有临汉门处的得以保存下来。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老城墙多处被破坏,但大体轮廓尚存,襄阳地方政府在考虑将断续的城墙重新连接,最终环绕起来,恢复古城墙面貌。襄阳城号称“铁打”,一在城墙,另一方面在其独特的护城河防御体系。北面以宽阔的汉江江面为天然的护城河屏障。汉江水量充沛,水流湍急。现在江面宽度在3月枯水季也有2公里。其他东、南、西三面的护城河深2-3米,平均宽180米,最宽处达250米,是中国最宽阔的护城河。不难想象,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护城河,再加上高大齐整的城墙防御,确实是易守难攻,很难攻破。
1986年,襄阳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襄阳古城墙列入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要寻访襄阳城,最直观的地方就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临汉门一带的北城墙体系。临汉门是老城的小北门,来到这里就能看清楚名字的来历,城门和汉江边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0米。称“临汉”名副其实。
多日阴雨之后,我们迎来了襄城一个半晴的下午。走上城墙,重檐歇山顶城楼在城墙上巍然屹立,三开间,前后出廊,南北中间木窗木门。上层也开有窗。来到城楼上眺望,南侧是北街繁华的市井,南端是高大的昭明台;北面是宽广的汉江江面,汉江上渡船往来。对岸是襄阳姊妹城——樊城,现代建筑林立的城市街区。这里是古城内外最好的观景点。城墙上的平台十分开阔,西侧300米是城墙西北角,是处四方小角城,为了纪念东晋时期奋起抗击前秦进攻的韩夫人,后人将恢复后的这段城墙仍称为夫人城。那又是襄阳城一段铁骨铮铮的往事。如今这里立起韩夫人塑像,建亭纪念。当年的故事大体是这样的: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林立。前秦君主苻坚统一北方,意图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他和曹操、忽必烈一样,都将占领襄阳定为最重要的战略方向。在一次战役中,情况危急,东晋守将朱序的母亲韩夫人听说城市西北角已经被前秦军队即将攻破,毅然挺身而出,率侍女等带领军民加固城墙。旧时城墙守卫很严,战备物资储备很多。至今在临汉门北还放置着两门锈迹斑斑的铁炮。其中一门是石炮。上城的游人不多,由于城墙已经断续无法连通,这里可以行走的北城墙不是很长。很多当地人把登上城墙当作散步。往日的战场已经硝烟散尽,这样的闲散日子才是生活的本源,平淡中见幸福真谛。
“襄阳第一导游”
在城楼上,襄阳资格最老的导游丁克平说,来襄阳旅行前要先慢下来,然后慢慢品味。